【人大之窗】守護彩燈璀璨,鑄就城市傳奇——《自貢市彩燈文化保護條例》助力自貢彩燈發展新征程
時間:2024/07/30
自貢彩燈,是值得稱贊的,在匠人的巧手下,萬物皆可成燈,并呈現五彩斑斓的絢麗,如同劃過夜空的煙火,足夠驚豔,且令人期待。遇見光、追逐光、成爲光,是自貢人镌刻在骨子裏的浪漫。燈,已成爲城市的記憶,更象征明天的美好。曆久彌新是自貢彩燈的特質,更是彩燈匠人守正創新的結果。自貢彩燈正以定制的“靓度”,提升着中華文化的“亮度”。
第二十八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鹽韻千秋門》
當下,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正演繹着全新的傳奇,面對技術革新和市場變化,如何讓自貢這盞燈始終光彩奪目,是需要深思和探索的問題。《自貢市彩燈文化保護條例》(簡稱《條例》)的制定,是市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落實“文旅興市”戰略,以良法善治推動彩燈跨界融合與轉型發展,實現“新”與“質”深度耦合的最優解,昭示着自貢彩燈必将迎來更加燦爛的未來。
從一根燈杆到滿城流光
自貢彩燈,誕生于漢朝,興盛于唐朝,普及于宋朝,發展于當代。早在唐宋年間,自貢地區便有新年燃燈的記載。陸遊攝政榮州(今榮縣地區)期間曾作詩雲:一别秦樓,轉眼新春,又近放燈。由此可見,新年燃燈已是約定俗成的民間習俗。遙想當年,歲末肇始,定是“寺廟燃火樹,門首點紅燈”的勝景。
第二十五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提燈會》
明清時期的仲權鎮,是鐵山古道的重要場鎮,當地的天燈民俗活動尤爲發達,在其境内發現的嘉慶年間的石碑上,便有天燈會的詳細記述。而在自貢地區繁盛之所在的自流井,天燈民俗同樣盛行,燈杆壩的地名也由此而來。到二十世紀初,逐漸形成的提燈會、放天燈、舞龍燈等民俗相延不絕,至此,自貢燈會已初具雛形。
上世紀六十年代,自貢舉辦了首屆迎春燈會,從此,規模由小變大,工藝由粗至精,燈具由靜化動,布局更是由平面發展爲立體,形成了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構思奇特、制作精巧、色彩斑斓、輝麗迷離的藝術特色。每到春節,滿城流光,一步一景,美輪美奂,讓遊客盡享形、色、聲、光、動帶來的視覺盛宴。
從民間習俗到世界産品
彼時的自貢燈會,雖名聲在外,但仍屬地方性民俗活動。随着中國經濟的發展,與世界各國發展融合度日益提高,關于讓自貢燈會這一民間習俗如何實現華麗轉身成爲世界範圍的優質産品,成爲業界研究的主要課題。
第二十四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彩燈走廊》
1964年起,自貢市政府以“自貢迎春燈會”命名舉辦了7屆燈會,以“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命名舉辦了30屆燈會。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自貢彩燈首次走出國門赴新加坡展出,開啓了“飄洋過海”之旅,拿回了“天下第一燈”的美譽,開始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2008年自貢燈會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自貢燈會在傳統彩燈制作技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燈光技術,創新推出“高大新奇特”的藝術特色,規模越辦越大、燈組越來越美,2024年第30屆自貢燈會接待遊客122萬人次,總收入1.52億元,門票收入排名全省春節期間A級景區第一名。
曾經,自貢彩燈的制作更多是依靠彩燈匠人手工完成,作坊生産是當時的主要形式。以前的彩燈制作材料大多取自生活,如藤條、竹條、木條等,表面用紙或絹裝裱,再做彩繪、紋飾、書文。随着時代的發展,彩燈開始涉足電器、機械、燈光、智控、鋼構、吊裝等領域,除“有形”的燈外,還涉及“無形”的燈,如鋪裝、光影、秀演等。
自貢燈彩集團工人制作彩燈工作照
“彩燈是展現燈光造型藝術的綜合性工藝美術品,它充分運用形、色、聲、光、動體現曆史、文學、藝術和科學價值。”自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随着材料、設備、工具與燈光科學的發展,自貢彩燈逐漸演變成爲金屬龍骨、有機面料、現代光源的現代彩燈,既包含傳統彩燈元素,又囊括現代燈飾技術,且逐漸由作坊生産向現代智造轉型。
自貢燈彩集團工人制作彩燈工作照
如今,彩燈被賦予更多經濟屬性,成爲文化旅遊、夜間經濟的重要載體。據不完全統計,每年的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吸引遊客近百餘萬人次,彩燈行業年綜合産值約六十億元。自貢彩燈企業已超千家,吸納十餘萬人從事彩燈設計、制作、布展、運營等相關職業。自貢彩燈已然成爲極具市場發展潛力的“藍海産業”。
目前,自貢發現有關彩燈文化遺迹的碑刻、勒石、廟宇四十餘處,最久遠的可追溯至明代。同時,建有中國彩燈博物館,是全國唯一“國字頭”彩燈文化國有專業博物館,現有藏品四千餘件。除此外,以“燈杆壩”、“點燈山”等爲代表的一批街道、鄉鎮和村落老地名沿用至今,成爲自貢獨具特色的地名文化遺産。
自貢燈彩集團工人制作彩燈工作照
那麽,這些珍貴的彩燈文化資源是如何保護傳承的呢?
自貢在出台相關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在多所職業院校開設彩燈專業,并通過政校企合作的模式,創建四川輕化工大學彩燈學院,培養彩燈設計、制作、運營等高端人才。去年,彩燈藝術設計師正式入列《國家職業分類大典》,将在規範行業标準、培養制燈人才、促進産業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在保護爲主的同時,堅持傳承利用和創新發展,出台了《支持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建設推動彩燈産業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等政策,明确“燈城一體、文旅融合、壯大産業、經營城市”的發展目标,引導彩燈企業拓展國内外市場,逐步形成全國最大最全的彩燈文化産業鏈。全市彩燈行業擁有“ZGDH(自貢燈會)”“自貢彩燈”等8個商标65類注冊登記,持有“中國彩燈節”“中國熊貓節”“環球燈會”三大環球注冊品牌及多個國際IP獨家版權彩燈作品,《彩燈(自貢)制作工藝通用規範》等六個彩燈行業标準已經由省質量監督局發布成爲省級标準,爲彩燈産業提升核心競争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自貢彩燈的保護傳承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諸多短闆和不足。目前,自貢對市域内彩燈文化資源底數還不清,還未建立保護名錄和落實保護措施,技能評價體系還不健全,人才培養機制還不完善,産業集群化發展還有待加快。”自貢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介紹。
如何守護一盞燈裏的文化氤氲,是自貢長期以來思考謀劃的問題。今年初,自貢召開彩燈産業發展座談會,提出要發揮自身優勢,突出市場導向,堅持創新發展,強化人才引育,不斷完善支持政策和措施,幫助彩燈企業提升市場核心競争力,持續擦亮“中國燈城”金字招牌等措施,爲自貢彩燈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市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落實市委決策部署,早在兩年前便将自貢市彩燈文化保護立法項目納入第十八屆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随後通過立法調研、征求意見、組織聽證、專家論證等方式,全面摸清了彩燈産業發展現狀,爲做好立法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确保了即将施行的《條例》重點突出、特色鮮明、解決問題。
《條例》共五章二十九條,對彩燈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創新與發展作出了明确規定,具有适用性、針對性、操作性,可謂亮點紛呈。
自貢彩燈文化經過不斷的傳承發展,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彩燈文化資源。《條例》根據彩燈文化資源的載體、功能、形式等特點将彩燈文化資源細分爲遺址、遺迹及建(構)築物、優秀彩燈作品以及制作工具等實物、文化藝術作品、民俗活動、彩燈傳統制作技藝和其他需要保護的彩燈文化資源等六類,以便更好保護和發展彩燈文化。
《條例》規定對彩燈文化資源實行保護名錄制度,明确保護責任人應當妥善保護有關實物、資料和場所,協助開展彩燈文化傳承、傳播、展示、交流等活動。同時,對保護名錄的編制和調整程序作了規定,使名錄的産生更加民主科學、保護對象更加清晰明确,便于社會公衆對《條例》規定的認同與執行。
值得一提的是,爲避免彩燈傳統制作技藝人才斷檔斷層,《條例》參照非遺項目的認定标準,創新設立了彩燈傳承制作技藝代表人制度,對熟練掌握、運用和傳承彩燈傳統制作技藝并認定爲彩燈傳統制作技藝代表人的個人或者團體,明确其權利和職責,支持其開展傳承傳播活動,增強其職業自豪感。同時,爲非遺項目和彩燈産業健康發展儲備人才。
針對自貢當前彩燈行業企業“小、散、弱”分布特點,《條例》在技術創新、産權保護與品牌建設、人才培養、文旅融合等各個方面作了相關規定,進一步引領彩燈行業走向市場化、産業化與規範化運作的軌道,促進自貢彩燈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傳播利用,持續擴大自貢彩燈品牌影響力,推動獨具自貢特色的文化旅遊産業融合發展。
即将施行的《條例》讓自貢彩燈人倍感振奮,自貢燈彩文化産業集團有限公司設計師熊騰龍激動地說,“彩燈文化保護地方性法規的出台,給自貢彩燈人以充足的底氣,自貢彩燈未來一定會更加輝煌璀璨。”